《夏鼐日记》卷二:1936-1941——历史风云中的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
《夏鼐日记》卷二:1936-1941,作者夏鼐,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06年。
夏鼐,原名夏世昌,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他的日记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对于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动态以及个人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夏鼐日记》卷二:1936-1941记录了夏鼐在1936年至1941年间的日常生活、学术研究以及对社会事件的观察和思考,这些日记不仅反映了夏鼐个人的思想轨迹,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
在卷二中,夏鼐的日记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术研究:夏鼐在这一时期继续致力于考古学的研究,对殷墟、安阳等地的考古发现有着详细的记录和深入的分析,他的日记中不仅记载了考古工作的具体过程,还反映了他在学术研究中的思考和创新。
2、社会观察:夏鼐的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政治动荡、经济困难、文化变迁等,他对国民政府的政策、社会风气的变迁以及民众生活的困苦有着深刻的洞察。
3、个人生活:夏鼐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琐事、人际交往、读书心得等,这些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
4、思想感悟:夏鼐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术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日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个人思想的展现。
以下为《夏鼐日记》卷二:1936-1941中的一些篇章内容摘要:
1936年8月8日:今日参观殷墟,对甲骨文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下午与友人讨论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家危亡,心情沉重,决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2月18日:抵达重庆,开始新的学术研究工作,关注抗战时期的文化变迁。
1939年5月5日:参加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结识了许多同行的学者。
1940年10月10日:在昆明参加西南联大考古学讲座,与学生们分享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1941年2月15日:日记中提到,目前国内考古学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仍然要坚持下去。
《夏鼐日记》卷二:1936-1941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民国时期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窗口,通过阅读夏鼐的日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