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目录导读:
《全国西文新书联合通报:哲学社会科学部分(1965)——探讨1965年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新进展》
书名:《存在与时间》
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65年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27年,该书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在1965年,商务印书馆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在我国哲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存在与时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存在论”,第二部分为“时间论”。
1、存在论
存在论部分主要探讨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过于抽象,忽略了存在与时间的紧密联系,他提出了“此在”(Dasein)这一概念,即人的存在,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在世存在”。
在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存在论缺陷,他认为,传统哲学将存在视为一种静态的、抽象的存在,忽视了存在的动态性和时间性,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时间性”这一概念,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本质特征。
2、时间论
时间论部分主要探讨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时间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时间并非独立于存在,而是与存在紧密相连,他提出了“历史性”这一概念,认为时间是历史性的,历史性是此在存在的根本特征。
在时间论中,海德格尔对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历史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具有非线性、非连续性的特点,他强调,历史性是此在存在的必要条件,此在通过历史性来理解自身和世界。
《存在与时间》作为一部哲学巨著,对存在、时间、历史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1965年,商务印书馆将其翻译成中文,为我国哲学界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在《全国西文新书联合通报:哲学社会科学部分(1965)》中,该书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对我国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存在与时间》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196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新进展,在这一时期,我国哲学界开始关注西方哲学的新发展,对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反映了我国哲学界对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为我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