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第四卷: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之光
《续资治通鉴》第四卷,是继司马光《资治通鉴》之后,我国古代历史编纂的重要著作,作者为南宋史学家李焘,由南宋国子监出版,成书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
《续资治通鉴》第四卷共分为三十八卷,记载了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昭宗天复三年(904年)的历史,该书以《资治通鉴》为蓝本,对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为后世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者李焘,字仁甫,号巽斋,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他曾任国子监祭酒、翰林学士等职务,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李焘在编纂《续资治通鉴》时,严谨治学,广征博引,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续资治通鉴》第四卷的大纲如下:
一、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二、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至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
三、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至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四、唐睿宗景云三年(712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
五、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
六、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至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
七、唐德宗建中五年(784年)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
八、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
九、唐穆宗长庆五年(825年)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
十、唐敬宗宝历三年(827年)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
十一、唐文宗大和十年(836年)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
十二、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至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十三、唐宣宗大中十四年(860年)至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
十四、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年)至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
十五、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至唐昭宗天复三年(904年)
《续资治通鉴》第四卷在内容上,不仅详实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社会的风貌,该书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续资治通鉴》第四卷作为一部历史巨著,不仅为我们了解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历史长河中,它犹如一盏智慧之光,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