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目录导读:
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以《中国图书分类法》为例的探讨
书名:《中国图书分类法》
作者:杜定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34年
《中国图书分类法》是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所著,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首次出版,该书是我国现代图书馆分类法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图书馆分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图书分类法》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分类法,其分类体系科学、系统,分类标准明确,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该书共分为十类,分别为: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每一大类下又细分为若干小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
《中国图书分类法》共分为十个大类,具体如下:
1、哲学类:包括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认识论等。
2、宗教类: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3、自然科学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
4、应用科学类:包括工程技术、农业、医学、军事、交通等。
5、社会科学类: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6、语言文字类:包括汉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
7、文学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民间文学等。
8、艺术类: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9、历史类: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地方志等。
10、地理类: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等。
《中国图书分类法》在分类体系上具有以下特点:
1、分类标准明确:以学科性质为主要分类标准,兼顾图书内容的相关性。
2、分类体系完整:涵盖了当时我国图书的主要领域,便于读者查找。
3、分类方法科学:采用等级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加清晰、有序。
4、分类名称规范:采用规范化的分类名称,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中国图书分类法》自1934年出版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已成为我国图书馆分类工作的标准,在图书分类法的沿革过程中,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如刘国钧、钱学森等,这些学者在继承《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图书特点,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和体系,为我国图书分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图书分类法》作为我国图书分类工作的奠基之作,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发扬其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和完善分类体系,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