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目录导读:
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以《中庸》翻译为例
作者:梁实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年
简介:《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梁实秋的《中庸》翻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了中庸之道,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窗口。
1、梁实秋翻译观概述
梁实秋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在翻译《中庸》的过程中,梁实秋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同时,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2、梁实秋《中庸》翻译特点
(1)忠实于原文:梁实秋在翻译《中庸》时,力求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哲学思想和语言风格,在翻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时,他将其译为:“中,乃天下之大本;和,乃天下之达道。”这一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2)注重可读性和流畅性:梁实秋在翻译《中庸》时,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文的内涵,在翻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时,他将其译为:“喜怒哀乐未发时,称为中;发而皆适中节,称为和。”这一翻译既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流畅易读。
(3)融入自己的理解:梁实秋在翻译《中庸》时,并非机械地照搬原文,而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翻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时,他将其译为:“明白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这一翻译既忠实于原文,又融入了梁实秋对“知、好、乐”这一层次关系的理解。
3、梁实秋《中庸》翻译的意义
梁实秋的《中庸》翻译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传承儒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翻译使《中庸》这一儒家经典得以在现代社会流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庸之道;他的翻译方法为后世翻译家提供了借鉴,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研究,以《中庸》这一儒家经典为例,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注重可读性和融入个人理解等要点,通过对梁实秋翻译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庸》这一经典著作,传承儒家文化,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促进了翻译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