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目录导读:
《意识的现形:新诗中的现象学解读》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新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内涵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批评与解读中,本文将以《意识的现形》一书为切入点,探讨新诗中的现象学现象。
《意识的现形》
作者:陈晓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意识的现形》是陈晓明教授的一部学术著作,旨在从现象学的视角解读新诗中的意识现形现象,陈晓明教授长期从事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和教学,对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意识的现形》一书共分为四章,分别从意识现形的定义、新诗中的意识现形现象、现象学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以及意识现形现象的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章“意识现形的定义”中,陈晓明教授首先对意识现形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从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为后续章节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新诗中的意识现形现象”中,陈晓明教授选取了多位新诗代表诗人及其作品,如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等,分析了他们在作品中如何通过诗歌语言、意象、节奏等手法展现意识现形现象。
第三章“现象学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中,陈晓明教授以现象学方法为核心,探讨了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具体运用,如对意识现形的捕捉、对诗歌文本的解读等。
第四章“意识现形现象的审美价值”中,陈晓明教授从审美角度分析了意识现形现象在诗歌中的价值,认为意识现形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提升诗歌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意识的现形》一书中,陈晓明教授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对新诗中的意识现形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以下是书中部分篇章内容:
1、郭沫若的《天狗》中,通过“天狗吞日”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解放的渴望,体现了意识现形现象。
2、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通过对“康桥”这一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呈现出意识现形现象。
3、戴望舒的《雨巷》中,通过“雨巷”、“撑着油纸伞”等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揭示了意识现形现象。
《意识的现形》一书以现象学为视角,对新诗中的意识现形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新诗的视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