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目录导读:
十七年文学(1949-1966)的身体阐释——以《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例
作者:王晓明、张新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王晓明、张新颖两位学者共同编写的,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本书以1949年为起点,至20世纪末,将中国当代文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论述,本书对“十七年文学”(1949-1966)这一阶段进行了深入的身体阐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关于“十七年文学”的身体阐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身体政治的视角
在“十七年文学”时期,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王晓明、张新颖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身体政治的内涵,他们指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被塑造成政治符号,其身体往往成为政治斗争的载体,如《红高粱家族》中的九儿,她的身体不仅代表了民族的精神,还承载了阶级斗争的使命。
2、身体与社会关系的探讨
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身体与社会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王晓明、张新颖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物身体的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的身体,不仅反映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也揭示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化。
3、身体与文化的交融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现身体的同时,也关注了文化因素,王晓明、张新颖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描绘人物身体的同时,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的身体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又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4、身体与性别观念的碰撞
在“十七年文学”时期,性别观念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晓明、张新颖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女性身体的同时,也揭示了性别观念的冲突,如《白鹿原》中的白孝文,他的身体不仅代表了封建礼教,也体现了对女性地位的反思。
5、身体与历史记忆的交织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表现身体的同时,也关注了历史记忆,王晓明、张新颖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描绘人物身体的同时,也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他的身体不仅代表了现代人的困境,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中国当代文学史》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的身体阐释,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丰富内涵,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也为今后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