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目录导读:
《苏联工业化之路:历史、经验与问题》
在20世纪初期,苏联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自身的发展,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背景、主要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书名:《苏联工业化之路:历史、经验与问题》
作者:[苏联] 米哈伊尔·尼·波波夫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苏联工业化之路:历史、经验与问题》一书由苏联著名历史学家米哈伊尔·尼·波波夫所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本书以苏联工业化进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历史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苏联工业化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
1、引言: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背景
2、苏联工业化的起步与第一阶段(1928-1937)
2.1 工业化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2 重大成就与问题
3、苏联工业化的第二阶段(1938-1941)
3.1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3.2 重大成就与问题
4、苏联工业化在战争中的发展(1941-1945)
4.1 战争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4.2 重大成就与问题
5、苏联工业化的调整与转型(1945-1953)
5.1 工业化政策的调整
5.2 重大成就与问题
6、苏联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
7、结论
苏联工业化始于1928年,这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执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旨在通过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的方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在苏联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28-1937),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国有企业、推行集体化农业、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等,这一阶段,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约3倍,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一阶段的工业化也伴随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政治斗争。
进入第二阶段(1938-1941),苏联工业化进程加速,国家工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由于过分强调重工业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战争爆发后(1941-1945),苏联工业化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期间,苏联迅速调整了工业化政策,加强了国防工业,为战胜法西斯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持。
战后(1945-1953),苏联政府开始调整工业化政策,努力改善国民经济结构,这一阶段的工业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体制僵化、科技水平落后等。
总结苏联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与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苏联工业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经验与问题对于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联工业化之路:历史、经验与问题》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苏联工业化进程的宝贵资料,对于我们研究经济史、政治史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